5700字讲明白农村创业的机遇与陷阱

最近,我在老家的乡下住了70天。

史无前例:

自从年离家上学,从来没在老家住过这么长时间……也正因这次长住,给了我亲身体验、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能。

现整理出来,字,一次讲明白「农村创业」的机遇与陷阱。

今天的农村,哪里变了?

哪里没变?

1

少小离家,中年回;乡音不改,农村新。

想想,年离开老家,到普宁市读高中,然后就来了广州,至今足足19年!

这趟回到乡下,已经俨然一个中年男人,虽然不见发福,也不算油腻;家乡话同样顺溜顺溜,不见生疏。

或许,应该感谢常年创业、加班。

还有坚持跑步、锻炼。

小外甥女,也会帮忙拔草了

在乡下的70天,收获很多:

见到了很多久违的亲人、同学,也走过了果园、田垄,以及漫山遍野还天天到地里干活,锄草、浇水和施肥。

印象最深刻,还数村子的四周都竖起了各式宣传栏,贴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村头村尾的大路进出口,都立有石碑:

记录着某个工程的投资、建设以及受益情况,以及由哪个城市、哪个部门捐建。

一目了然,井井有条

看得出乡村的管理水平已有极大提高!

还有,家家户户都建了整齐、美观的三层村屋,好多门口都停了小轿车,至少也有摩托或电动自行车2-3辆。

记得小时候,住的还是瓦片房,

别说宣传栏,就连路牌都没有,

村里的路面到处都坑坑洼洼,

一旦下起雨来,根本就不想出门……

以及那些至今心有余悸的“公共粪坑”……

2

农田荒芜,群山常绿,泉水响叮咚!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顿感清爽惬意,空气都分外清新,伴着落日霞晖,时不时有阵阵鸟鸣从耳边传来……

穿过一片稀疏的小树林,越过一处破败的旧房子,拐弯了就见到老爸,正在村口的山泉处——

盛水,载回家里煮饭、泡茶

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喝泉水

听着泉水响叮咚,青山环绕,人间甚好!

田间的林荫小路

在回程时,我不禁问父亲:

现在,村里的自然环境与生活设施都很好了,大家怎么都还往外跑,农田都没有人耕种……

老爸是个种田大半辈子的农民,他悠悠来一句:

种田有什么出息,收成还不够买肥料!

确实,我们身边大片大片的耕地,都荒芜着,大多杂草丛生,有些种了成排成排的绿化树——

后来,我听老爸说:

那些树,原本是栽培的树苗,近年没商家来收,滞销了,也没人管了,才长成如今这样的两三层楼高……

搞了半天,种树的那片农田,也是荒地。

环境这么好,设施也很完善,

地,却都成片成片地荒芜

真是可惜!

3

高速通达,快递进村,日子别样红。

真正在乡下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切身体会到:

现在,村里的交通,真是很方便了。

广州开车回家,高速直达,3.5小时;开车流沙玩耍,高速直达,45分钟;到镇上一趟,不过10分钟,开小电驴。

需要说明的,普宁的流沙,其实跟广州市区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同在乡下“小住”的妹夫,去过一趟流沙后,打趣说:

要是在流沙找份工作,长住家里,也不错!

谁知,妹妹来一句:

别忘了,高速很快恢复收费。

普宁流沙,万泰汇购物广场

实测,走国道乡道,去流沙,要70分钟;

而高速过路费,貌似30元单程。

所以,在流沙上班,长住家里,不现实。

真要在乡下生活,也只能在镇上谋生,偶尔(比如每周末)去流沙采购或娱乐,还是很可以的。

问题:镇上,有什么谋生机会吗?

有的,但基本集中在低收入工种:

·快递员·小作坊工厂·超市售货员·开个士多店或小餐馆

其中,快递行业,在近年发展迅猛,目前基本都只送到镇上,村民自行来取;

唯独顺丰,直接送到村里的篮球场,非常方便。

可以预计其他快递公司陆续会跟进顺丰「入村派件」的服务,尤其京东快递。

跟在村里生活的同龄人闲聊中,切实可以感受到村民在物质方面,相对充裕,虽然收入不高,但由于开销不大,幸福感油然而生!

4

乡规依旧,风俗仿古,度假好去处!

在乡下的日子中,深刻感受到村里人的生活习惯,跟小时候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依然满满「儿时的味道」——

·厨房装了油烟机,依然有烧柴的灶台;·自制肠粉、软饼、窑番薯,闲暇「滴茶」;·孩童满月、出花园、新婚嫁娶、老人大寿;·还有村头那座历经百年风霜的「老爷宫」。

今年虽然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取消了往年盛大的游神活动,不过之前年年都准时开展,之后应该也会相应恢复的,涉及村里重大事务,比如新婚、添丁。

那座历经百年风霜的「老爷宫」

即便在决定取消游神活动这件事上,也都由村里几位“头人”协商了,决定响应政府号召,然后通知到户,还在篮球场旁的「公馆」贴上手写的正式公告单。

慎重其事,一丝不苟。

这沿袭了多年的议事流程,向来没什么变动。

农村的生活简朴,没什么娱乐,有的只是自然馈赠、祖宗遗风,以及地道美食。

当然,最重要的:

·没有都市的喧嚣与压力

·没有都市的繁杂与拥挤

·同样没有都市的大好福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乡村,是个度假的好去处。

毕竟,很多年轻人都不在村里生活,纷纷赶往大城市谋生——

5

人去楼空,只剩老人与儿童……

曾经无意间看到过一个数据:我们镇上的户籍人口有人,长住人口不到人。

那么,容易推算出:

·过半乡民都外出务工;·全镇人口,跟广州某些中大型小区相当。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很多村里人都外出谋生。

因为人口越集中的地方,需求越集中,商业机会就越大,随之的教育、医疗、娱乐资源,也会纷纷往这里集中——

反过来,又推动了人口的集中,循环往复。

这是不可改变的社会规律。

可,引入“竞争”和“供需”因素呢?

随着回乡躲避新冠疫情的同龄人纷纷返城时,村里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面貌:

·门口停的轿车不见了;·路上很少见到同龄人;·夜晚熄灯时间明显提前;·烟花、爆竹、窑鸡也日渐稀少。

当然,我回乡,不是为了躲避新冠疫情,单纯是巧合,因为我1月8日回老家办事,那时99%的民众不知道新冠这事(包括我),然后也是在3月下旬才返城。

看着空落落的乡村,只剩老人与儿童,若有所思中……

对照都市的繁华与拥挤,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机会。

6

探索:某师兄,「一溪两岸」网红村

这是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师兄在老家做的开拓性项目,当地政府打下了「一溪两岸」的基础建设后,师兄号召全村同乡参与“开放农场”的建设:

·师兄担任“总规划师”,统筹全局、督导;·共享:乡贤“领养”果苗,收成作回报;·盘活:给村民派众筹果苗,各家种各地;·热心乡贤发挥特长,创作诗歌、油画。

该项目运作已有2-3个月,村民、乡贤都很踊跃,红红火火,一派热闹非凡,前景可期,只是……

师兄做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项公益。

揭西,汤坝村全景,摄影/蔡友军

那么,问题来了:

「公益」往往败于人性。

在开始时,没有跟参与各方协商好“投入与回报”,单凭热情或刷脸,一旦真的把「一溪两岸」炒红,游客带着钞票纷至沓来的时候,可能就是纠纷和混乱的开端……

热心乡贤,众筹果苗,或积极宣传,都好办;问题出在农地没有归整,权属纠纷,最可怕;还有,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这个比较复杂。

自由诚可贵,经营体系,还是要有的。

其实,师兄这种「开放式经营」理念非常超前,极易调动村民、乡贤的参与热情,假如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师兄的自身号召力也跟着项目进展而逐步增强,并能及时提出“恰当商业化”的举措(如何分钱),也不一定就没法解决“盈利期”可能发生的纠纷或混乱。

“开放农场”已跑起来,我们静待花开。

当然,在乡村利用农地搞创业项目,最难解决:

·农地流转,如果你不是本村户籍,就别想了;

·跟当地政府打好关系,亲而不密,拿许可。

没有例外,其他困难都好办。

7

浪费:某哥,农村养殖项目

某哥,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早年在深圳赚到了第一桶金,前些年回到老家,「拿」了一片山、几个池塘,目测大几十亩地的规模,搞起了乡村养殖项目。

没什么投入,旱涝保收

也赚不了大钱,优哉游哉

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产业单一,效率太低。

如此大片的山林,就养了几池鱼,几十只鸭子、几十只鸡,一年只收3-4季,即使投入很低,能赚多少钱?

闲聊下来,还得知:收成,几乎全部卖给批发。

产量低,还限于产业链上游,利润太薄。

可惜,多浪费啊!

专业级玩家一旦进场,注定凉凉。

那么,高效的现代养殖项目,是怎样的呢?

·产业完整,农林牧渔游,科学搭配;·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钱,高效运转;·善用互联网,玩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6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