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繁华都市到基层农村,熊孟清选择了一段辛苦却幸福的挂职时光。在探索普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道路上,熊孟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所长,不断寻找独有的解决办法,让人工湿地公园为大小村落添上绿意,为练江治理增强信心。
”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梦醒
实习生丨韩颖欣
熊孟清(左二)和乡贤调研普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进展。
“听说我要去普宁挂职,我的朋友都替我担忧。他们怕我坚持不下来。”说起初到普宁的趣事,熊孟清乐呵呵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看起来精瘦干练、又颇有书卷气的中年干部,会舍下家庭,到距离广州近公里的揭阳普宁市挂职副市长,主管环保工作。
博士也有难解的题
“这个挂职副市长要求挺高的,不少人都没申请上。要求博士学历、高级工程师、有环保工作经验,在政府部门工作,我都符合。虽然年龄大了点,但这样一个锻炼自己,为基层老百姓做实事、做贡献的机会,我不能错过了。”抱着这样的念头,年5月8日,熊孟清就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普宁报到了。
为还练江清澈,普宁当地削减了2/3的印染产能,减少印染产业对练江的污染,熊孟清在练江治理工作中不断总结:除了工业污水,大量生活污水涌入练江同样让人感到棘手,因此,治水还要找源头。于是,熊孟清将视线锁定在了普宁农村污染的治理上。出生农村的他没有想到,尽管做了几个月的调研工作,翻阅了不计其数的资料,面对普宁农村的污染状况,他这个工学博士还是犯了难:农村污水问题十分严峻,每个村的污染都不同,这团“乱麻”越缠越紧,压在熊孟清的心头。“生活污水如果顺着村里的河水排放到练江、榕江、隆江里,前期治理的成果便会功亏一篑。”原来,普宁的垃圾处理量跟不上垃圾产量,不少农村的水塘恶臭连连,沦为了村民的垃圾场,更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
少不了遮阳挡雨的草帽雨伞,少不了沾满泥泞的鞋子,熊孟清在一年时间里,走遍了多个自然村,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摸索出一条普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人居环境整治的独有路径。
人工湿地巧解农村治污困境
清水潺潺,虫鸣花香,走进普宁燎原街道的大员村,让人难以相信,如今美不胜收的湿地公园曾是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大员村的变化是普宁农村污水治理的缩影。凭着多年的实干经验,结合各村不同的实际情况,熊孟清大胆摒弃了打包PPP模式的做法,提出“沉砂池+沉淀池(沉淀/厌氧池)+砾石池(过滤/兼氧消化)+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的污水处理方式,并打造以农村污水处理为基本任务,纳入人塘整治、村道建设、民居穿衣戴帽、旧厕改造、文化墙建设等项目的综合治理模式,把水塘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清理,示范多功能一体的人工湿地公园,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乡村自治、因村施策、综合治理”的普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人居环境整治实践经验。
广太镇富儿村改造前后。
村里的边角地、荒地、卫生死角经过清理和改造,一下子成为了风景秀丽的公园。村民有了谈天休闲的好去处,村“两委”也把握主动权,开展起村民自建管理工作。不同于拿着蓝图来选地,湿地公园建设都根据村提供的土地确定设计方案,这已成为普宁市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原则。
“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的路子走通了,熊孟清也真正成为了走进村民家里、心里的好朋友和名副其实的“农民专家”。村民们心中满满的参与感、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深切体现了群众对乡村治理的热切期盼。
熊孟清在挂职日记里这样写道:“回想湿地公园项目的建设经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燎原街大员村黑水沟改造前后。
目前,池尾街道上寮村、上耘村、燎原街道大员村等17个湿地公园项目已建成运行,大坝镇半径村、占陇镇林厝寮村等9个村正在推进建设。
普宁旅游已成小荷尖
“东接汕头,西联汕尾,唯有普宁。山寨水乡,化有形于无影,兼纳潮汕文化和客家风情,古今八景,如古之培风宝塔、南岩远眺,今之德安里风、善德梅海等,天赋特色,钟灵毓秀,独享航空高铁之便捷,实乃观光、休闲、养生、文创之胜地也……”
熊孟清在普宁的大小村落里走得越多,就越感到四百余字《普宁赋》里写及的美景和名胜,不过是九牛一毛。在熊孟清眼里,普宁是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需要能工巧匠精心来发现和传扬普宁之美。
于是,把普宁的旅游名片打响,又成为一桩牵挂在熊孟清心头的大事。熊孟清说:“普宁2/3地区是山区,在生态保护的红线区域内,其经济社会发展靠工业是有着先天难度的。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牺牲,而旅游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思路。”普宁有不少年以上的古村落,历史悠久,古建筑有一定规模,但却一直处于缺乏开发利用状态。熊孟清在动员村民建设人工湿地公园的同时,借助别地发展旅游经济的例子,让村民意识到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性。
熊孟清检查鲘溪农村环境卫生。
去年国庆开始,熊孟清通过努力,将广之旅旅行社介绍驻村,联系村民利用当地的民房资源做起了现在流行的民宿。就这样,普宁的鲘溪村一下子打开了旅游致富的门路。村民尝到了甜头,也更加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人工湿地和村居环境的改善工作中。熊孟清坦言:“村里的老弱人口多,经营民宿没有太大的体力要求,又能带来经济收入,非常适合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普宁乡村。游子归来见老屋换新颜,也不会像过去回来只能住宾馆了。”
如今,普宁的中药城、国际纺织城已小有名气,每年春节期间遍野盛开的青梅花,为普宁旅游节添上清雅之风。有着纯正的传统潮汕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民风,熊孟清相信,普宁的旅游事业一旦有了更好的规划和重视,一定能打出自己的品牌来。
努力续写精彩的普宁故事
面对普宁令人欣喜的发展前景,熊孟清也有自己的担忧。农村技术人才短缺和专项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普宁的发展短板。“无论是破解垃圾围城的污染困境,还是练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支持,乡村振兴要有技术支持产业发展才有出路。因此,我们更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基础工作。”
在普宁挂职一年的日子里,熊孟清迎接着大大小小的挑战,面对着全新的方向,他在实践中学习,也在学习中实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用脚步丈量土地,熊孟清写下了关于普宁的20多篇文字,字里行间倾注着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普宁的热爱。熊孟清笑着对《南方》杂志记者说:“现在我和不少村民都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在湿地公园里喝茶谈天,讨论着村里的建设,村民的信任和期待让我充满了收获感。”工作上的满足,依然弥补不了心中的愧疚。普宁距离广州的车程要四个多小时,每次来回的辛苦倒不算什么,熊孟清放不下的,是独自生活在广州的妻子。
在接下来延长挂任的时间里,熊孟清干劲满满,还有着将人工湿地公园进一步完善成乡村公园、加强水岸同治等多个工作设想。熊孟清说,他想要为普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李卓华李梦醒林琳影子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