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豆干,在揭阳人看来,不止是一种特

话说当年陈友谅兵败,其军师何野云为躲避朱元璋军队的追杀,向潮汕一带逃亡,最终流落光南村(今属揭阳普宁燎原街道)。

是时,光南村偏僻、落后,当地人们长期苦于生计,何野云见状,于心不忍,决定将制作豆干的手艺传授村民。

光南村水质清冽、甘甜,制作豆腐相宜,很快便打开了豆干的销路。凭借优良的品质,口碑日渐趋好,产品畅销远近,光南村逐渐改变了原本贫穷落后之状。

当年光南村产出的豆腐,则现在我们熟悉的“普宁豆干”。

普宁豆干

历经

多年积淀,早已跻身揭阳美食代表,并于

年入选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揭阳人说“豆干”,就是“豆腐”的意思,作为豆腐的一种,普宁豆干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配以薯粉、石膏、卤水等制作而成的豆制品。

较一般豆腐不同,普宁豆干制作时,点卤过程中多了“配粉”一道工序——豆浆加入适量的番薯粉、石膏粉搅匀,因此,普宁豆干有软豆干和干豆干(俗称豆干仔)之分。

“普宁豆干”俨然揭阳代表性食物,所谓“美食代表”,固然不仅充当一种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而且必须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的一个寄托方式在于风俗。

揭阳许多地方祭孔风尚盛行,“祭孔”,顾名思义拜祭孔子,这是一项专门为小孩上学而来的风俗,而祭孔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则与普宁豆干相关。

潮汕话中“干”与“官”同音,揭阳小孩上学之前,父母会准备豆干拜祭孔子,并让小孩吃下,有聪明伶俐、策名就列、出人头地等意。

“普宁豆干”被赋予“当官”的寓意,“干”与“官”同音是其一,其次也有形状和“官印”相似的原因。

普宁豆干形状为四方形,包块之后,增加了一道“排水”工序——通过小竹块挤压的方式加快水分排除。就这样,豆干的正中因而凹下一个小四方形,形似“官印”。

最初光南人称这道工序“盖印”,寓意“日出千官”,据说出于祈求子孙后代为官的念想,故意为之。

后来,光南村产出的豆干遍及潮汕各地,“日出千官”的寓意随之流传开来,遂有了豆干祭孔等风俗。

有关“普宁豆干”的素材查阅的过程中,一位网友的文字予我很大的感触。她说自己每次回普宁,父母都会准备许多豆干,一半油炸,一半煎焗煮,一次吃个够……

我想,这就是“普宁豆干”之所以被认为揭阳美食代表的原因——包含了一份情感。

显而易见,揭阳父母用心为子女炸豆干、煮豆干,何尝在纯粹烹饪一道菜。俘获人们味蕾的,从来都不是食材的珍稀;厨艺的精湛,而是“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0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