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广东省揭阳曾是海滨邹鲁潮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在历代,就有前赴后继的军人,在“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召下,为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土的完整作出了名留青史的贡献。仅清朝,可赞可颂者就不在少数。揭阳市普宁市广太镇广新村人的声教公(官名谢武德),就以一身好武艺、保家卫国,屡立战功,先后被朝廷特授汀镇右协副总府、年诰封为武功将军(从二品)。回忆声教公保家卫国的一生,尽管族上流传的事迹和史料甚少,但他所留下的“将军第”和相关物品,仍成为族人激励后人积极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声教公传奇一生
声教公原名谢义(官名谢武德),揭阳市普宁市广太镇广新村人。声教公性格忠厚耿直,嫉恶如仇,忠肝义胆,深受乡人敬仰,乡人都尊称其为“啰爷”。公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年),他自幼聪明好学,喜好武技,并且在家习武务农,练就一身好武艺,为后来的屡立战功打下了基础。
将军第▲声教公被朝廷受封武功将军后,遂重建乡中祖厅——名为“将军第”!
清朝末年,朝廷闭关锁国策略的弊端升级(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先后爆发、与世界发展的脱离)、朝廷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外敌入侵掠夺……国家和民族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公心系家国安危,毅然从军,救民于火热中。从军后,他分别驻守广东和福建汀州、奉命前往台湾抗击日寇等,驰骋疆场,为维护地方的安定和国家疆土的完整作出了贡献,并最终在台湾抗击日寇以身殉国!
清朝末年,当时普宁县治(即今天的县城)乃是洪阳镇,公投于方耀总兵军中,后随林本大人征战平乱(-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因公智勇双全,深得上司赏识。
后上司因病不能出征,命公代其征战。公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方耀传奇》中略有所叙)。清末朝廷官员腐败,上司吩咐有战功应归在上司名下,以便领赏。公正义不屈,据实上报,引上司不满,后被解甲归田、逐归故里。至功劳表上奏朝廷,按功论赏,朝廷见公所立战功甚多,查问公所任何职,身在何处?方知其被逐归故里。
光绪年间,朝廷因声教公征战有功,下圣旨到广太故里封官。那个时候,声教公正在广太圩访友,是同乡人前来寻找告知。因受封须着长衫,穿戴得端正……公在仁美村族人帮助下,在仁美谢氏宗祠接旨受封,特授汀镇右协副总府。
公受封后被朝廷委任在福建汀州一带上任,因公勇猛善战,再立新战功。光绪丙戌年(年)朝廷诰封公为武功将军(从二品),其妻诰封为一品夫人。
▲声教公遗存的部分牌匾▲声教公遗存的皂伞!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日本对台湾等地虎视眈眈,公后调守台湾(-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拟定一份《征讨清国策》,妄图在一场侵略战争之后,将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舟山群岛、台湾、澎湖等地划归日本版图……日本侵占台湾的阴谋,在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最终得逞。年,清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公为保疆卫国,视死如归最终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又因路途遥远,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公的灵柩只好安葬在台湾(具体安葬之地情况不详)。
因声教公受封武功将军,遂重建乡中祖厅,名为“将军第”。据传“将军第”乃慈禧太后御笔。古时公厅灯笼上书:“诰封武功将军”字样,后又在寨外买一吉地(现口寨池顶一带),拟建将军府。因公战亡,故未建成,实是我族一大憾事。据族内老人所述,早年曾见公之文物:皂伞三顶、布书画一幅、将军皮帽一顶、出巡牌八块(其中出巡牌诰封武功将军牌下方还有印鉴)。现裔孙仅存文物:出巡牌四块、皂伞一顶、布书画一幅,其余已不知所向。
▲好友赠送声教公的一幅布书画!编辑
因年久失传,故公生平事迹大多未详,只能靠长辈口述将所知之事略为记载,为后辈子孙所知晓,以便缅怀先祖。同时,激励后代子孙学习公之精神,除暴安良,报效祖国,并将公之精神发扬光大。
甲午年夏月
声教公跟随相关人物和物品简介:
林本
林本,字务堂(-)。咸丰年间弃农投军于潮州镇寿山,后赴赣闽一带作战,屡建战功,年三十余岁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总兵,赏戴花翎。同治三年(),驰赴浙江克复汤溪,金华等县郡,晋任邵武府参将,后任闽粤南澳总兵,在任时,倡建育婴堂。时永定县被围,本领兵驰救,血战二十八天,身受重伤,仍英勇作战,士卒斗志大振,以一当百,终克。永定转危为安。同治八年(),入朝见皇上。诏封建威将军,钦命海坛总兵,寻署水协镇台等职。
花翎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标志,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花翎的种类又分为一眼、二眼和三眼,三眼最尊贵。
花翎始终与一个“武”字相关,花翎本是武士所戴以壮军威的。清朝最初能戴花翎的也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和禁军将官。外省官员戴花翎也是从武官开始的。其他受赐花翎的官员又多以军功获得。晚清同光中兴的名臣,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军将领也都是以军功获赐花翎的。可见,花翎主要还是用来酬赏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武功的。在清朝,花翎比起皇帝赏的爵禄、官位这些东西更金贵,所以被赐了花翎的人觉得这是无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