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
鞭炮沿着墙根一排炸响,锣鼓声声震耳,潮汕的英歌舞跳起来了——从田间地头中一路跳起,从民间草台上一路跳起,也从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跳起来。
1月22日,记者从揭阳普宁市区出发,驱车至燎原街道泥沟村,车程也不过10来分钟。这是大年初一凌晨4时30分,天空落着淅沥小雨,这次要去拍摄泥沟英歌舞表演。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等地,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节奏强烈。
泥沟英歌舞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一座颇具年代感的祠堂中,50多名英歌舞舞者正忙着化妆、换戏服,他们当中不少是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
19岁的张煜烽话不多,穿好绿色戏服,岔开腿坐在条凳上,等待着化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公开演出。当然,当中也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师傅会帮年轻的舞者化妆,他们有的也会参加此次的演出。
34岁的张卓群从15岁起便开始学英歌舞。一开始,他也是从普通的角色跳起。在年,他开始担任舞队中的“头槌”,“我的父亲和爷爷都会跳英歌舞,这是传承。”
英歌舞和其他传统文化民俗一样,重视“传承”二字。
年逾50的张仲炳已担任泥沟英歌舞领队10余年,在他之前,是他的父亲担任领队一职,“英歌舞队的舞者家中父辈、兄长几乎都会跳英歌舞。”
每名舞者妆造脸谱各不相同,需细细观察,颇有趣味。原来,老一辈留下来的脸谱只有20张,其他的脸谱都是根据《水浒传》原著对人物的描写,在表演者脸上勾画创作而来的。
“锣鼓一响,脚下发痒。”泥沟英歌舞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
泥沟英歌舞一直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逢年过节,各个乡村英歌舞跳起,便更有一番味道。
于记者而言,英歌舞更是一种联结——
回望我们“95”后这一代的成长岁月,一腔潮音、本土饮食,以及英歌舞这样的传统民俗,是我们生活的养料,也成为年轻一代与家中长辈、故土之间得以紧密联结的重要印证。
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样的联结、保留着故乡的传统。而我的方式,便是去观察、去记录,让传统民俗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中。
南方日报记者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