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人口大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更是比比皆是。“七普”报告显示,宜兴常住人口.70万,虽然在全国近个县区中排名第99位,“含金量”却着实不低。
从全国看,排名前十五的都是市辖区。
上海浦东新区.15万排名第一。
前五名中有4家来自广东,深圳宝安区.66万、龙岗区.9万、广州白云区.3万、佛山南海区.72万,依次跻身前五。
北京朝阳区.9万位居第六。
从县市看,昆山.25万、全国第16名,县市级排名第一;
晋江.9万,第18名;
普宁.86万,第22名;
义乌.5万,第27名;
慈溪.95万,第31名;
江阴.95万,第34名;
宜兴.70万,全国第99名,比98名的常州武进区(不含经开区).14万,仅少了人;
话说当年的武进县是真的强,全国百强县排名,仅次于无锡县,处于全国第2。
最后两名分别是新疆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0.22万、博尔塔拉的阿拉山口市0.19万,且均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极少。其中乌尔禾区总面积.13平方千米,略大于宜兴。
宜兴常住人口.70万,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人均创造GDP高。年地区生产总值.2亿元,人均突破16万元,百强县前十的地位名副其实。
二是平均学历素质高。与“六普”相比,宜兴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人增长到人,增长90.8%。从高学历人口分布看,78.5%的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聚集在宜城街道、环科园、丁蜀、经开区这四个板块。宜城街道和环科园的常住人口中,高学历人口占比已分别达到31.7%和17.5%。这体现了宜兴引才、聚才的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
三是增长潜力大。宜兴总面积近平方公里,占无锡全市平方公里的近一半,人口密度远远低于无锡市区。土地开发强度在苏南地区最低,未来宜兴承接产业和人才的发展空间优势巨大。
同时,宜兴也存在老龄化严重、人口增幅缓慢等问题,60岁及以上人口占25.23%,需要在引进外来青年人才、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下功夫。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外来人口是一个城市“繁荣”的主要推动力。
而吸引外来人口、人才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产业、就业岗位;二是人才政策,营商环境;三是人居环境、城市配套;等等。
其中,产业最为关键。
目前全国共有21个县域的省外流入人口超过20万人,全部来自东部沿海、苏南地区。其中义乌、昆山、慈溪和晋江四个县级市的省外流入人口超过70万,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昆山外来人口更是达到.7万人,超过了本市户籍人口。
与之相对应的是,苏州拥有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无锡的半导体产业赫赫有名,常州的新能源产业独树一帜;昆山、江阴长期占据全国百强县前两名,慈溪被称为“家电之都”,晋江则是“中国鞋都”,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外来人口的贡献功不可没。
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从年龄看,超8成流动人才为18-35岁;从学历看,本科及以上的占56.7%,工作5年及以下的占48.2%;从收入看,月收入超元的占41.7%。高学历、工作年限短、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半数以上的流动人才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
看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关键是看它对产业与人口的吸引力。从未来看,由于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城市的重要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体现在对外来流动人口与人才的吸引力。
当前,聚焦新一轮发展,宜兴正在全新谋划推动“2+3+N”的新产业布局。即发展线缆、环保两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布局5G、物联网、北斗等未来产业,令人期待的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其中,先进制造业更是成为宜兴这样的县级市竞争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方面,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新兴产业和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省内外青年劳动力。加上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等规模不断扩大,宜兴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大幅提升。
当然,引才留才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质。是否对外来人员毫无歧视和优越感。理念上的开放包容、胸襟的博大宽广,往往决定了这座城市的人才集聚和发展高度。
这样的宜兴,城市发展才更“繁荣”,后劲更足,质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