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久失修的风水塘由“臭水坑”重回清澈,“避之而行”的村民重新依靠它产生经济效益,创新的污水净化工艺不仅将“死水”变成了“活水”,治水成本还远远低于传统的治水工艺......
这是普宁市南溪镇驻镇帮扶工作队打造的广东省水生态低碳长效科技治理样板所带来的变化。
年7月,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部署下,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保利发展控股集团牵头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揭阳普宁市南溪镇。驻镇帮扶工作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南溪镇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尤其是对“风水塘”生态的修复治理,取得优异成果。
登峰村老寨池塘治理前。
登峰村老寨池塘治理后。
“风水塘”是粤东地区传统民居中常见的水塘,往往建于村庄的寨前、祠堂前,承载着承蓄雨洪、洗漱灌溉、水产养殖、沉淀净化污物等作用。
但随着时代发展,村民对池塘的管护和维护慢慢弱化,水塘水系阻断、雨污混排、淤泥深积、水体黑臭、绿藻频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村民大都避而远之。
深调研:从“毛细血管”处发现问题
驻镇帮扶工作队首先深入南溪镇展开摸底走访,全面调研了南溪镇4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
通过调研,工作队了解到南溪镇均有多个池塘,起初村民们尝试用清淤泥的办法来进行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成本较高,还不具长效性,且未经处理的废水仍然持续被排入池塘。
在此情况下,驻镇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村代表深入交流看法,决定与南溪镇委镇政府共同学习谋划镇域经济发展,并初步确定“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来治理南溪镇风水塘污水问题。
标本兼治:创新科技解决环境矛盾
立足南溪镇的实际情况与生态需求,经过推荐和审核,驻镇帮扶工作队择优遴选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承担本项工作,力争用最少的成本、最优的技术、最佳的成效打造水生态治理科技样板,实现标本兼治,达成“死水-活水-净水”的生态转化。
首先是“治标”。通过引水工程,将渠水引入登峰村四个风水塘中,把“死水”变成“活水”,既降低了风水塘中水体污染物浓度,又实现对风水塘的实时补水,同时还能灌溉周边农田,结合复合菌剂快速净化剂,实现风水塘立竿见影的净化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治本”。调研发现,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是水塘的主要污染来源。专家团队采用高效生物滴滤结合氮磷靶向吸附填料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汇入风水塘,同时优选景观优美净化能力强的湿地植物配合生态浮床技术,彻底解决风水塘的富营养化和黑臭问题,实现长效生态修复和景观效果,使“活水”变“净水”。
除景观功能生态浮床工艺外,技术团队创新应用一种生产功能生态浮床,培植水芹菜等具有生产价值的水生蔬菜,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帮扶村民增产增收。
在登峰村示范村的实践治理过程中,专家团队总结发现,这套水生态治理技术具有三方面优势。首先,其运维成本相对较低。每吨水的处理成本从传统的5毛钱左右降低至1毛钱以内,占地面积仅为传统人工湿地工艺的四分之一,且无需长期排泥和专人运维;其次,其具备长效性。将“死水”变成“活水”后,配合风水塘生态系统的重新构建,可以全面提升风水塘的自净能力,从而减轻了后续“反复污染-反复治理”的二次成本投入;最后,具备生产功能的生态浮床技术给农村地区风水塘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在风水塘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的同时,帮助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该套水生态治理技术具有推广价值。
登峰村池塘引水及水循环工程平面图。
引水泵房。
强化实效,创新帮扶模式构筑长效机制
驻镇帮扶工作队发挥多级联动,主导镇村参与项目。过程中,紧密与村民沟通想法,并由村委会指派一名干部时刻跟踪项目进展,保证了项目时刻按照科技引领、村民意愿、实地需求的方向实施推进。
此外,驻镇帮扶工作队十分重视“技术脱手”。项目建设期间,每完成一个项目节点,都会进行技术脱手,交付给村集体使用。水生态治理项目虽然富含科技含量,但终端的运维和使用非常简单,经过简单培训讲解即可熟练使用。为解决登峰村在实际应用时遇到新的问题,项目团队指派专人负责对接,为村民提供长期的指导。
驻南溪镇帮扶工作队表示,未来还将引入更多有科技含量的项目落地南溪镇,全面助力南溪镇绿色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唐楚生张冰纯
程羽
陈松川张雄智
唐楚生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