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围寨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潮州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二节从围寨谈起的潮汕人的宗族自卫历史与宗亲观念》

开始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我从黄冈镇往南向海边查找,竟然没有发现一处明显的围寨造型的建筑!(可能是因为我找得不仔细,或围寨数量极少)

接着我再从饶平县沿海出发,向西南行进,往澄海、南澳、汕头市区和濠江、潮阳、潮南、普宁、惠来等沿海区域搜寻,甚至至汕尾的陆丰、海丰等地,搜寻的结果也和饶平沿海地区一样——很少发现围寨的踪迹。

于是,我大概测了下距离,发现一个规律——从海岸线往内陆约20公里宽度的范围内,较少发现围寨,而这个区域绝大多数属于平原地带。这个平原地带现在看到的多是规划整齐、密度较大、单体建筑占地较小的现代民居群。

如果说沿海平原地带所孕育的是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文明,而客家人居住的内陆地带,大多是山地地形,孕育出的是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农耕文明,那么,在围寨建筑大量存在的丘陵地带,便形成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互交织融合,最终发展成为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潮州文化。

因此,围寨建筑大量存在的区域,既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潮州文化的核心区。

潮汕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围寨建筑?而为何沿海地区的围寨却少之又少?我想,我们也许可以从现存围寨的建设时间以及潮汕地区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中找到答案。

前面讲到,为了防止倭寇袭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就开始禁止全国沿海渔民下海,并在潮汕地区设立了四个驻军的千户所,甚至放弃南澳岛,从而致使沿海部分渔民被迫成为海盗。明朝初年就有潮州沿海渔民陈祖义跑到南洋成为大海盗,朝廷开出高额缉拿悬赏金,甚至派出郑和率领皇家战船下南洋才将其剿灭。一百多年后的明朝嘉靖中期,潮州出现了民间暴乱、海寇割据一方的现象。沿海先后形成了福建诏安人吴平、饶平人林凤、澄海人林道乾等大海寇商人集团,客家地区还出现了拥兵20万甚至称帝建国的饶平人张琏。

明朝嘉靖中后期,公元年前后,朝廷上有“北虏南潮”之说,意思是潮州之乱已经和来自北方民族的威胁一起成为当时朝廷的两大心腹之患了。也是在这个时期,朝廷还在潮州增设惠来、大埔、澄海、普宁等县治以加强王权统治。

明朝政府建设千户所,民间则聚族而居,自己武装起来进行防御,富有者则筑寨以图存,潮州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批人口密集的大聚落、大村寨。这个时期,饶平的山区陆续建设了一批土围楼,而潮州沿海地区就出现了众多分散的小村落合并、多姓氏联合的景象,抱团建寨抵御贼寇。

如现澄海樟林地区,在明嘉靖期间建设有周长丈(多米)的樟林寨城,但不久为寇盗所毁。

明嘉靖二十七年(年),因海寇践蹂,饶平黄冈人余廷仁等呈请潮州知府以官三民七的费用承担方式筑城御寇,建成周长余丈(多米)的黄冈堡。

明隆庆年间(—年),现汕头市区北部的村民自发建设了鸥汀寨,城寨约丈(米)长,约丈(多米)宽,四周建有护城河,成为当时韩江下游四大寨之一。这个时期建设的围寨,大多都有独立的城墙,且规模颇大。

不过,现在除了位处潮州腹地的龙湖寨、象埔寨等村寨还存在外,靠近沿海的村寨大多被损毁,因为后来潮汕沿海的动荡还持续了约年。

内容待续

龙湖寨

(本文摘录自本人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更多详情请看图书原文。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3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