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记者韩静通讯员罗南作为广东省普宁市18个省定扶贫村之一,近年来,什石洋村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工作理念,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切实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胜势,走出一条切合村实际的“康庄大道”,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
走进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只见村中清渠交错,鱼儿畅游,乡间小巷干净整洁,墙面增添新彩,旧居门前红灯笼更具乡村风味,长廊边黄皮园绿色景观和红色项目交相辉映……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自脱贫攻坚战与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全面启动以来,该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一切离不开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模范带头
党员模范带头,凝聚脱贫攻坚力量群
“我们村开展了‘共产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活动,以户为单位,在党员家门口醒目位置挂上‘共产党员户’标识牌,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擦亮党员底色,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在管好‘小家’的同时也要照顾好‘大家’。”村里的党员小蔡自豪地说道。
什石洋村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坚持把党员干部当作脱贫攻坚的“先锋队”“主力军”,将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什石洋村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去年,街道党校开展了专题培训班,我们许多村的党员干部都参加了。培训之后,我们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责。”什石洋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蔡国庆说。通过街道党校举办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培训班的学习,什石洋村自发明确了扶贫领域中的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同时不断加强“两委”干部及驻村同志的扶贫业务能力。
此外,村还积极推行了“党支委联系党员、党员包片联系群众”网格化服务机制,通过“1名党员干部+1名普通党员+N名贫困户”联系模式,引导党员干部充当扶贫政策“宣传员”“指导员”“信息员”,逐步形成支部引领精准脱贫,党员带动贫困群众的联动局面。
什石洋村地处大南山脚下,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11处,先后被评定为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宁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村全体党员服从组织安排,组建起党员干部先锋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防控工作,对重点对象、重点场所进行严格管控,坚决守护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段时间,村里党员都很忙,设点测温,入户排查,寻找物资......风里雨里,全都有他们的身影,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对于党员们在疫情期间的主动作为,什石洋村的村民们纷纷伸出点赞的大拇指。
建设红色工程,培育脱贫攻坚新模式
什石洋村地处大南山脚下,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11处,先后被评定为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宁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普宁市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什石洋村见证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带领红四师指战员攻打反动据点,建立普宁县苏维埃政府;陈焕新同志到什石洋村重建党支部,成立青抗会等抗日救亡团队;潮汕党组织智取国民党枪弹……一个个革命事迹铸就了什石洋村的红色印记与红色精神。
年以来,什石洋村党支部以建设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村”建设,按照“一一五一”规划思路,打造出一条“红色道路”、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修缮好五个红色革命旧址和建设起一个“红色阵地”,把什石洋村“红色村”建成具有普宁特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阵地、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校校外实训基地。
“被定为‘红色村’以来,各级党组织纷纷组织来我们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据我们统计,前来参观学习的党政团体、党员、学生和村民就有多批次,达到了1.2万人次,并一定程度带动了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什石洋村党支部书记蔡育彬介绍道。
突出产业带动,形成脱贫攻坚内动力
什石洋村现有村民多户多人,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人,村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由于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主要的时蔬和番薯农产品均未能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多年来村民收入较低,村集体收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村的整体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探索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党支部+项目+贫困户”的模式,实施农贸市场帮扶项目,打造脱贫攻坚“新平台”。借助广东省各级财政专项扶贫开发资金及东莞市石龙镇帮扶资金,什石洋村投入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3亩的农贸市场,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土地资产作价入股,年终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目前村农贸市场一期已建成,二期也正在筹划中。
“一期农贸市场占地面积是10亩,共间铺位、摊档,基本能满足人的日交易需求,我们把去年的租金收益扣除相关管理费后,其中60%优先分配给贫困户,剩余40%归入村集体收入。”东莞驻派第一书记黄景庆在介绍什石洋村农贸市场时讲道。
加强基础设施,夯实脱贫攻坚外保障
只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才能为脱贫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奠定基础。近年来,什石洋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将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充分融合。
借助上级相关政策和资金,该村注重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相继完成“大禹杯”引水排灌、乡道绿化、路灯亮化、有线广播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及雨污分流等工程,建设起标准化公厕、文化活动舞台,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我们是从流沙市区过来散步的,晚上走在河岸边,晚风徐徐、花香怡人,空气清新,旁边还有可供休息泡茶的石桌石椅,特别舒服。”一到夜晚什石洋村红色长廊就非常热闹,很多市民会驱车过来散步、跳舞,放松娱乐。
正如什石洋省定贫困村党建指导员郑剑锋所说,“新农村、‘红色村’的建设不止美化了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的强化升级,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体验和学习到新思想、新文化,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