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西/文作者简介:李大西博士为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生于广东普宁,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留学,年获纽约市大学博士学位。年后转向金融领域,任职于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参与多项重要IPO和风险投资项目,年起任美国东方银行董事。年,李大西发起组织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为科技与工商搭桥,为中国和世界搭桥。年,李大西博士与深圳市政府合资创立深圳留学生创业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搬回了纽约郊区的老家。搬走4年,街道依旧平和安谧,不过左邻右舍已换了主人,物是人非。在前院草地上漫步,一个个美国邻居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中,那么鲜活,那么生动。我们是年买的房子。位于纽约市近郊区的皇后区,街区的名字叫岗顶,和我们在广州住过的地方同名。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社区,离地铁站不远也不近。我们的邻居大都是白人,也有几家华人,后来又搬来了黑人、菲律宾人和印度人,就像一个小“联合国”。邻居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教授、律师、牙医、教师、金融和医疗管理专家,也有各种生意人以及退休人员,还有军官。当年我们拿到房子,就认识了隔壁邻居玛丽·赞尼斯奶奶。她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说她叫玛丽,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欢迎我们成为邻居!玛丽那时已经78岁,是个漂亮而精干的希腊裔老太太。她娇小玲珑,削肩细腰,唇红齿白,满脸笑容,声音甜美,双眼炯炯有神。玛丽的热情欢迎使我们如沐春风,感到十分温暖。她对我们的房子非常熟悉,热心地给我们介绍房子情况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她说,我们房子原来的主人也是华人,她和他们一家都非常要好,相信我们也会成为好邻居。玛丽年生于美国,信东正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她回到希腊老家探望亲人,被困在希腊,后来由美国军舰营救回国,当过护士、医院管理人员。她给我看过她和丈夫、儿子的合影,很幸福的一家人。先生和儿子都很帅,玛丽像一个古典希腊美女。很可惜她的儿子很年轻就病逝,先生也过世很久了。
作者夫妇和玛丽玛丽是我们这个街区发展的见证人。她住的房子就是这个街区最早的房子,是二战后为复员军人建设的房子,也是当年美国强盛国力的象征。玛丽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中美刚建交,她就参加了一个访华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国的美景,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说她很喜欢中国菜,可是肠胃不适应,一吃就拉肚子,在十几天的访问中,只好天天吃酱油白饭。玛丽很喜欢收集娃娃玩偶,她给我们看了她从中国带回来的漂亮娃娃玩偶。我告诉她,中国现在变化很大,旅行条件好多了。请她一定再去看看。她也表示非常期待。我们从中国回来时,也经常给她带一些纪念品,如无锡惠山泥人,她都很高兴。78岁的老太太,在中国大多是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玛丽却是一分钟都没有闲着,她的前庭花园绿色怡人,后院花园繁花似锦,都是她自己亲力亲为,收拾得井然有序,一直到82岁后,才请了园丁来管理。玛丽是一个十分要强的老人,只要她自己能够做的,一定不麻烦别人。唯一她干不了的活,是铲雪。她的腰可能受过伤,后来弯得比较厉害。不过下大雪时,她一点都不需要担心,我或者我儿子铲雪时会“顺便”帮忙她铲了,她的隔壁邻居,我对面的邻居也会主动过来帮忙。纽约的规矩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你家门口的路,是你的财产,也是属于大众公用的通道,下了雪,必须尽快扫干净,否则,警察会给你开罚单。如果有人在你家前面的人行道上滑倒受伤了,还会告你,要你赔偿。玛丽从来不用担心铲雪的事,总有朋友主动帮忙,她的人缘的确非常好。玛丽非常乐于助人。我们出门时,她会主动帮我们收邮件。有快递来时,她也会帮忙签收。夏天天气热,我们回国不在家时她也会帮我们给花草浇水。玛丽很喜欢中国食品,我们每次做好吃东西时,如龙虾、饺子都会给玛丽送一份,她每次都赞不绝口。每年玛丽生日时,我们都会带玛丽到唐人街喝茶吃点心,每次她都十分兴奋。她特别喜欢我儿子,见人就说“这是我儿子”。玛丽虽然退休多年,但还是很有活力。她出门一直都是自己开车,85岁时给自己买了一辆漂亮的凯迪拉克轿车,十分得意地告诉我,“我也要享受一下了!”医院护理协会的终身成就奖,自己把新车开到机场,一个人坐飞机到波士顿开会领奖。回来后还很高兴地让我们看她得到的奖牌。玛丽很重视希腊传统,每年元旦,她都会请几个要好的邻居到她家喝咖啡,吃她特别提前定做的传统希腊大面包和各种希腊小吃。元旦咖啡聚会的高潮是分面包时,看谁吃到了希腊面包里的硬币,谁吃到了,就是那年最有运气的人。我儿子有一次吃到了,很高兴。每年参加元旦咖啡聚会的有5家人,除了玛丽和我们,还有对门的凯文和杰姬一家、玛丽隔壁的马克和爱丽丝夫妇、再隔壁的保罗和芭芭拉夫妇。
元旦希腊咖啡聚会玛丽90岁生日的时候,她的外甥女十分热心地在希腊人聚居的阿斯脱利亚办了一个隆重的希腊式生日聚会,玛丽的亲戚和希腊老朋友都来参加。我们这些好邻居也共襄盛举参加了聚会,带去了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玛丽非常高兴。90岁生日聚会后,我发现玛丽的健康水平一天天下降。她弟弟的儿子吸毒,丧心病狂开枪杀了自己的父亲。听到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玛丽悲痛不已。我太太也十分震惊,只能尽力安慰玛丽,陪她度过这个困难的时间。后来,我们发现玛丽的外甥女也不再来探望玛丽了,杰姬告诉我太太,是玛丽不让她外甥女来的。玛丽的精神大不如前,已经不能自己打理她的花园,也已经很少开车了。看到玛丽买菜做饭不太方便,我太太做饭时经常给玛丽多做一份。每次我们做长途旅行前,也会先给玛丽买好需要的食品,存在她的冰箱里。这对我们是举手之劳,对玛丽却是雪中送炭。
作者太太和杰姬、凯文夫妇坐在皇后植物园纪念玛丽的长椅上玛丽95岁时,把她心爱的凯迪拉克轿车送给了她在佛罗里达州的外甥。就在这年,坚持十几年的元旦希腊咖啡聚会停了。玛丽98岁时,雇了一个希腊裔的女看护住在家里,24小时服侍她,这样,我们操心少了。过了岁生日,玛丽得了肺炎,还有一些老年病,要住院治疗。住院太久了,医院又把她转到一个康养中心。我们去探望她,觉得环境还不错。可是,她非常痛苦。她说,你别看这里的医护人员彬彬有礼,按铃叫他们很久都没有人来。她胃口不好,送饭来时吃不下,服务员就把饭端走了;等到饿了,让他们拿回来热一下,也不答应。她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又搬回家住。玛丽过了岁生日半年后,在家中安详辞世。虽然我们对玛丽的逝去早有心理准备,但是骤然听到噩耗,还是像受了当头一棍,难以接受。玛丽的遗体告别在希腊人聚居的阿斯脱利亚殡仪馆举行。我和太太送的水仙花花篮摆在玛丽的遗体旁边,表达我们对玛丽的无尽哀思,也象征着玛丽的高尚纯洁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出殡仪式首先在我们家附近的希腊东正教教堂举行。主持的东正教牧师穿着传统的黑袍黑帽,黑色的大胡子,十分威严。整个仪式肃穆庄严,牧师对玛丽很熟悉,悼念讲话充满感情,还有两个神职人员轮流祈祷,吟唱赞美诗,庆祝玛丽的灵魂得到永生。牧师还拿着圣水罐子,用手指蘸着圣水洒在玛丽身上。还有亲友代表致辞,回忆和感谢玛丽。最后大家排队向玛丽告别,致敬。很多邻居参加了追悼仪式,我儿子,杰姬的儿子也都专门赶来参加了葬礼。大家都觉得玛丽是个难得的好人,她在天堂一定幸福快乐。我很感慨西方的葬礼比起中国传统葬礼少了那种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披麻戴孝、烧纸摔盆,却多了一种对死者的尊重和良好的祝愿,对生者和死者其实更是一种解脱。回到家里,看着空无一人的玛丽故居,我不由自主地悲从中来,想起了少年时,我的朋友给我的几句诗:春心惆怅,春意悽凉;斜阳灿烂,思念绵长。玛丽去世,正是我们搬离老家的时候。我们很喜欢这里,也很喜欢我们的邻居,一住20多年没有搬动。不过,看到玛丽年老一人照料房子和花园的艰辛,加上我太太年纪大了之后,怕三层楼间爬上爬下对关节不好,我们买了市区的高层公寓楼。年9月9日是我们结婚40周年,我们要出发到波士顿进行结婚40周年的庆祝旅行。出发前,我太太心血来潮,说还有一些老房子转来的信没有看,现在有点时间看看吧。其中有一封信是从一个律师事务所寄来的,我们以为是广告就一直没有拆开。太太看完信后,“哇”的一声大喊,叫我过去。我一看信,简直难以置信:律师附上了玛丽的遗嘱,玛丽把她的主要遗产——她的房子的一半送给我太太,另外的一半送给她的希腊老朋友玛利亚。在前往波士顿的火车中,我和太太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像在梦境之中。我太太说,这是玛丽给我们结婚40周年的意外大礼物!
玛丽和作者太太我们很意外,玛丽会把她主要遗产的一半留给我太太。给玛利亚一半不奇怪,因为她和玛丽是多年的老朋友,又是希腊老乡,玛丽最后两年都是玛利亚在安排照顾,她也是遗嘱执行人。我太太只是玛丽众多朋友中的一个,为什么会被选上呢?我想玛丽那么看重我太太,除了我们对她始终如一的关心和照顾,她心存感激,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太太的单纯和真挚,使她感受到亲人的温暖。玛丽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她能够感觉到我太太的单纯和诚挚。我们关心照顾玛丽完全出于中国人尊老敬贤的传统,丝毫没有一点施恩的想法,玛丽从我太太身上感到了亲情。玛丽对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任何日后会感谢我们的话或暗示。我们也完全没有想到玛丽会送如此大礼来感谢我们。单纯和诚挚是人与人相交最好境界。玛丽生日时,我们又到玛丽的墓地献花吊唁。这时,我们经常去的纽约皇后植物园正在发动捐款,捐款额足够大时,可以永久领养植物园的一张长凳,我们想到了一个纪念玛丽的方法,在纽约皇后植物园捐款永久领养一个长凳,供公众休息用,在凳子上刻上玛丽的名字,和纪念她的诗句:深深怀念玛丽·赞尼斯:桃花依旧舞春风。我们每次到植物园,都会在纪念长凳上坐一会儿,思念玛丽。我们带朋友去逛植物园时,也会带他们到长凳上坐一坐,一起怀念玛丽。
纽约皇后植物园里纪念玛丽的长椅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搬回老家,转眼就已经5个月了。街区比以前更加安静,邻居见面只是远远招手,说声哈罗。万幸,我们的邻居都平安。我在前庭信步,放眼望去,头脑中不由得涌现一个个邻居的面孔,尽管有的早已随风而逝,我却觉得他们活灵活现,就在眼前。我们与美国邻居的故事,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海洋中的小小浪花,深深感到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在避疫隐居的老屋之中,在玛丽8月8日生日时,信笔而书,写下短文,直抒胸臆,也纪念逝去的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