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美股最快IPO记录保持者——瑞幸咖啡在美股的讲台上,又给全球股民们上了一堂价值22亿元的“造假鉴别课”。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造假事件被坐实后,国内竟然有很多网友给瑞幸打气:“瑞幸割美国股市的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瑞幸品牌是民族之光,一定要活下去,不能倒”...
殊不知,瑞幸割的不是美国韭菜,而是全球资本市场上中概股的集体信用。短短一周时间,美股市场上,瑞幸的“塌方效应”已经显现:
4月3日,跟谁学发布财报,即使营收翻4倍,利润翻10倍,但因为财报中的一点小问题,股价反而大跌20%;4月7日,爱奇艺遭研究机构WolfpackResearch置疑财报造假,使其盘中股价一度下跌超14%;4月8日凌晨,好未来教育自曝某些员工制造虚假合同,夸大销售数据。盘后股价暴跌,一度达2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于中国医疗行业而言,瑞幸事件绝非隔岸观火,反而是给国内资本市场敲响了一次警钟。
在合规转型之际,近些年医疗行业的“瑞幸事件”似乎从来就没有终止过:康美亿一夜蒸发、辅仁18亿不翼而飞、步长药业斯坦福危机...
借由瑞幸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浑水模式之下,一众医疗企业是否能经得起尽调?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又该如何避免中国医疗行业的瑞幸“塌方效应”?
中国企业信用透支
4月2日,在遭浑水质疑后,瑞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份自查报告称,发现公司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刘剑先生以及向他报告的几名员工存在不当行为,包括捏造某些交易,年伪造了22亿元的销售金额。
事后,瑞幸董事长表示依然“元气满满”,但换来的却是中概股同仁们的“跌跌不休”。
受瑞幸财务造假事件持续发酵以及其他内外部不利因素影响,近10个交易日内,有6只纳斯达克市场的中概股跌幅超过30%,近5个交易日内跌幅超过10%的中概股有20只。
瑞幸事件还可能影响中概股赴美IPO的速度。
历史上,美国证券交易部门曾不只一次对相关中概股会计舞弊问题展开调查,导致不少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尤其是年前后,受中概股造假影响,部分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甚至遭停牌。
甚至还有可能,加速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中国企业进行立法限制的进程。
去年3月份以来,美国的两党议员已经达成共识,先后提出了两个限制中国上市公司的议案,这项由两党支持的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按美国的规定披露审计报告,对于连续三年没有合规的中国公司,禁止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此次造假事件,将直接导致美股未来对中概股的审查、监管更严厉,或间接导致投资者更谨慎,中国企业出海更难。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一个类似的案例就是美股上市药企百济神州,它也曾遭遇做空,但结局却与瑞幸大不相同。
年9月5日,香港研究机构JCapitalResearch的一份报告指出百济神州虚增近60%的销售数据,并称掌握足够的证据证明该公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JCapitalResearch做空报告
受此影响,百济神州9月5日美股盘中股价一度暴跌逾13%,截至当天收盘,该股跌6.78%,报.03美元。
9月7日早上,在美股开盘前夜、港股开盘两个半小时前,百济神州召开了电话会议,一一举证回应了报告中的问题。
事实证明,资本市场做空机构并不是每一次都百发百中。因为JCapitalResearch未能根据回应进行反驳,这次事件仅使百济神州股价小幅震荡,仍不改持续走高的趋势。
我们是“真金”吗?
百济神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研发创新型药企,在中国和美国的产业布局和网络,能够经得起成熟资本市场的考验,其实力可见一斑。
但对于一众国内上市药企来说,我们敢自称是“真金”,经得起“火炼”吗?
一个尴尬的事情是,在中国A股市场,接近家的医药生物类公司几乎是爆雷重灾区,“年年爆大雷,月月有小雷”似乎已经成了业内常态。
相比瑞幸造假22亿元,A股上市药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发生的康美药业事件。
年4月30日凌晨时分,康美药业自曝财务指标出现重大“差错”:年财报上的亿资金其实并不存在。
很快,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被做实。
5月17日,证监会通报对康美药业的调查进展,表示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年至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当天,康美药业变身“ST康美”。
8月16日,证监会通报对康美药业的调查结果:年至年期间,共涉及造假金额近1亿元。
跌落神坛的康美药业,股价跌幅超90%,市值蒸发超千亿。当初敢于媲美恒瑞的“医药白马”,转眼间落得一地鸡毛。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观点:当屋子里发现一只蟑螂时,那么肯定不止这一只。
这句话在A股市场真实的发生着。同样在年,A股药企的爆雷事件还包括:
辅仁药业17亿元资金“凭空消失”;博瑞医药实控人年薪70万,却被爆花3万养锦鲤;海正药业一度靠卖孔雀、卖房产来填补债务“窟窿”...相比美股做空事件的严肃性,A股药企的爆雷事件令人啼笑皆非,堪称一部年度故事会。
中国药企为何生命力如此顽强?
正如破窗效应所示:一个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推理来说,一个领域乱象频出,与监管不严和处置不当有很大关系。
对比瑞幸事件,22亿的造假都要大费周折,而康美高达1亿的造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曾有媒体指出,康美造假事件长达10年。
那么问题来了。
瑞幸从2月1日被做空报告置疑,到4月2日“自首认罪”,做实财务造假,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而康美从第一次被质疑,到亿元“凭空蒸发”,这个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市值一度冲破千亿大关。
不仅如此,同样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二者的结局也有天嚷之别。
截止目前,瑞幸事件最终结果尚未出炉,但刑事调查和巨额罚款是大概率事件。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经过调查,证实瑞幸造假达到严重程度,参与文件签字的高管要面临相应惩处,“对个人的处罚最高可达万美元,如果涉及刑事诉讼,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20到30年的监禁”。
对比来看,A股药企康美就“幸运”得多。
年8月16日,康美处罚结果出炉,证监会决定对ST康美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对实际控制人马兴田、许冬瑾给予警告、分别处以90万元的罚款,并被市场禁入。
相比瑞幸的巨额罚单,90万元实在是相形见绌,而这,已经是中国证监会的顶格处罚。至今,康美药业依然尚未退市,顶着ST的帽子在A股苟延残喘。
问题又来了,为何监管没有直接将康美药业一棍子打死呢?简单地说,原因有两点:
如果启动股民的追偿流程,最终的结果是公司“资不抵债”,现有的资产无法承担巨额的追偿金额,股民的权利本身无法被真正保证;其次康美的业务范围和规模依旧存在,突然的进入破产清算过程,必然会造成产业链的震动,特别是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造成大量的失业,而且对员工、供应商、其他债务的追偿无法保证。所以,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大概率意味着进入破产程序,牵扯面更广,股民损失更大。A股历史上,也仅有*ST长生一家医药公司被强制退市。康美目前的苟延残喘,也是在相应退市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各方损失最小化的妥协之举。
“不会退市”为康美药业赢得了翻身的机会,也使这出闹剧的后续剧情增添了一丝魔幻色彩,也更有中国特色。
年11月28日,ST康美公告称,已贷款亿元左右,偿还借款人在各银团成员行的存量流动资金贷款。
问题又双叒来了,谁会在这种情况下贷款给康美呢?
答案自然是利益关系的深度绑定者。
ST康美爆雷后,其所在地广东省普宁市GDP及税收受到直接影响。年前三季度,ST康美支付的各项税费为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63亿元。普宁的数据显示,年前8个月,税收下滑了22.1%。
为了补上缺口,当地政府发动“抢收”计划。
11月15日,普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锐亮在座谈中表示,要视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和空间,做到应统尽统、应收尽收。黄锐亮说,必须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推动税务工作的强大合力,积极沟通各地各单位做好护税协税工作。
在各方的“积极挽救”下,康美又一次神奇地起死回生,未来甚至还有可能摘掉ST的帽子。
“康美们”存在的背后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康美事件可以说是中国A股市场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中国药企的一个缩影。
话说回来,我们拥有上万亿的医疗市场,在经济发展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本应蓬勃发展,但中国药企为何就成了“爆雷”重灾区?距离被做空还有多远呢?
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经济一路向上的时代正在过去,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未来经济持续低迷已无可避免。从高速发展进入调整周期,这是各行各业“雷声”不断的主要背景。
从微观层面来说,据wind统计数据,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普遍大于利润、高于研发费用5倍以上。换句话说,中国上市药企主要的精力用在了销售上,而非研发。
可以直白地说,医疗行业大面积爆雷,欠缺的只是一层窗户纸捅破者。
康美事件发生后,为彻底的给医疗行业正本清源,在DRG、两票制等控制手段多方推进下,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尝试出现了。
年6月,财政部加急发文,对77家药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查假账),国内外药企均被囊括其中,不乏恒瑞、华润、复兴、赛诺菲、礼来等知名药企。
此次突击检查直戳行业痛点,声势浩大,人人自危,似乎要给药企财务管理黑洞来一次彻底的“透析”。
但实际来看,好像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惯例检查。因为截至目前,稽查结果迄今尚未公布,个中看法不一而足。
一种声音认为医医院和药店等机构,中间还有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本身业务流程较为复杂,查处难度较大。
正如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面对做空质疑时回应:尽管公司已对产品流向进行实时监控,但仍不医院和药店。因分销商需保有一定库存等原因,与净收入有10%-15%的偏差,这在品牌肿瘤药物中是正常的。
另一种声音认为医疗行业的问题积重难返,在以药养医模式还未系统性解决之下,灰色地带逐步转白需要时间。
加上产业正在政策倒逼下,进入转型调整期,从单拼业绩转变至拼创新品类和赛道,这就会使一大批低价值药企被淘汰。就算是创新型药企,因为长期积累的营销模式惯性,良莠不齐,也存在财务风险的羁绊。
简单地说,医药行业需要改,也正在改,但需要时间。在过渡期里,不可避免的,市场上还有“康美们”存在的空间和时间。
医疗市场不应只有蜜糖,还要有猎枪
为了按住医疗行业的雷,我们的市场上就不能只有蜜糖,还必须有猎枪。
道理很简单,我们想要做大做强,成为世界性药企,就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市场,走出国门是必由之路。
而与其坐等被国外机构揭露出短板,还不如自我揭露,否则,新的瑞幸、康美再现江湖,不过是时间问题。
当然,手术者也不应当只是一家监管部门或一个方面军,这需要全局性的坚决行动。
多位专家认为,在新《证券法》和注册制的大环境下,A股市场的监管除了单一的行政监管,还需要有投资者和市场力量的全方位参与,资本市场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引进市场化的做空机制,推动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完善。
年4月1日起,中国金融市场面向全球开放,金融机构在华限制也被全面取消,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证券公司、信用评级、做空机构等,由此一来,国内金融市场格局将进入新阶段。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我们想要得到国际化的收益,就必须面对国际上的质疑和攻击。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在现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身的雷都扫空,积极拥抱合规转型、保证数据真实性。
疫情之下,各国之间的信任本就薄如蝉翼,如果中国企业在这个关键时期,继续用造假行为污名化中国市场,后果难以估计。
尤其是此时冲在一线的中国医疗企业,更应该时刻警惕:你们的背后不只是一个产品,一个公司,还代表着一个市场的环境,一个国家的信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