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仇村和解,里应外合很重要

近日,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美西、美东、下六这四个“世仇村”和解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据悉,这并非“世仇村”和解的首例,揭阳市下辖的普宁市北山村与果陇村等,曾经也都是“世仇村”,近年来也都相继和解。

“世仇村”的“仇”从何而来?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主要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为了争夺农田、灌溉水源等产生激烈冲突,久而久之积怨成仇,进而上升为宗族矛盾,然后先民便立下不能通婚的“祖训”,代代相传,内化为涉事村的惯例或习俗。

不难看出,上述“世仇村”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这必然涉及对田界或地界的划分或划定,也涉及对水源等最重要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与分配,还涉及对两村接壤处等公共用地(空间)的占据或占有,甚至涉及房屋或坟墓等在选址、方位、朝向等方面的诸多讲究。

在人多地少、人地关系异常紧张、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低下的时代,村际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与冲突,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

事因主要产生于农业、生计或营生领域,但作为事件处理的结果却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尤其婚姻领域,这凸显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核心地位。换言之,你既然在农业生产方面与我作对,那我就在方方面面与你为敌,哪怕老死不相往来,也在所不惜。

面对村绅或长老的建议或主张(比如不通婚等),少部分人哪怕有一些不同意见,迫于村绅或长老的威望,也不好公然违抗。因为部分人一旦违抗村规或村训,他或她就会面临被孤立或被排斥的风险。

据了解,“世仇村”和解的关键点在于各级党委构建了良好的协调机制,譬如针对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四个“世仇村”的世代难题,揭阳市委第三巡察组、榕城区委第三巡察组进驻仙桥街道,通过大量走访活动,详细了解四村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巡察组的指导下,各街道成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两委”干部、乡贤、老人代表责任,深入各村,推动形成睦邻友好的广泛共识。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四村终于达成废除陈规陋习、共创文明新风的共识。

除了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解决“世仇村”难题,也探索自下而上的方式,重视年轻人的力量。乡村振兴必然涉及人才,尤其是拥有现代发展观念与先进思想的年轻人是乡村人才的主力军。老人囿于年长、爱面子、不好篡改村训等限制与桎梏,年轻人则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做好充分与扎实的协调与调查工作,他们完全有理由与胆识对历史时期形成的陈规陋习进行修正甚至剔除,进而建立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

世代比邻而居的村庄同区位、同根、同源、同生产方式、同生活方式,实则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与缘分,理当携手合作,一起发展、共同繁荣、和和美美。

文|姚华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8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