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慈善家陈炳锡被判死刑制1

年1月9日,距离新年只有半个月时间,有些地方已经挂起了红色的灯笼,寓意吉祥美好。

而这一天是陈炳锡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五年来,他被关押在广东省监狱,不断寻找机会上诉,试图逃脱法网。直到生命即将结束,他才愿意接受自己罪恶的过往。

执行死刑前,他与家人见了最后一次面,并对自己的孩子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老爸到这个地步已是没有办法。你们要保重身体,好好做人,违法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在外面不要乱来,挣钱不可强求,千万不要乱来。

此时陈炳锡头发花钱,面容憔悴,眉宇间透着一股失落和萧瑟。从外表看,他像极了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了解他的人都明白,陈炳锡是农民的儿子,但长着一颗黑色的心,所做之事丧尽天良,被判死刑完全是咎由自取。

那么,陈炳锡为什么会从农民变成死刑犯呢?

赤贫陈炳锡

年,陈炳锡出生在广东省普宁市流沙镇赤水村。

父亲在他很小时去世,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身有残疾的母亲。

陈家没了顶梁柱,生活比大多数家庭更穷困,一家人生活的房子老旧破败、空间狭小,面积只有15㎡。

当别的小朋友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时,陈炳锡和哥哥只能扛着锄头,用稚嫩的小手犁地。

没有成年劳动力,陈炳锡一家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有时候粮食欠收,生活来源越来越少,一家人只能窝在一起挨饿。

等到实在饿到不行,残疾的母亲才去寺庙里求一点粮食,带回家给两个儿子吃。

赤水村大多数村民都是同姓氏,街坊邻居会偶尔接济陈炳锡一家。

长期穷困饥饿滋生出了陈炳锡对财富的强烈欲望,小时候只想着吃顿饱饭的他,肯定不会想到,后来那个自称世界最大毒枭的人,正是他自己。

少年时的陈炳锡非常善良,心中也对村子有浓厚的感情,有时候看邻居的耙坏了,他就带着自己的农具去田地里帮忙。

大家对陈炳锡的印象很好,一方面由于他长得憨厚,很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村民看着他长大,知道他本性善良,干活勤快,所以打心底喜欢他。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陈炳锡很小就辍学了,文化水平较低的他明白,仅仅是种地并不能让一家人吃饱,而倒卖物品,从中赚到差价却有可能解决饿肚子的问题。

每天天还没亮,陈炳锡就推着自行车,带着鸡鸭鱼肉往城里赶。陪伴他的是即将坠落的月亮,喷薄欲出的太阳和不停打鸣的公鸡。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家里的生活水平稍有好转,但总体来看依然比村里大多数人更穷。

新时代的曙光照亮了大江南北,后来的改革开放让成千上万家企业拔地而起,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有力保障。

有好几年倒卖经验的陈炳锡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他觉得大环境越来越好,自己施展能力的空间也更大了,以前靠倒卖用品赚钱,现在可以尝试更赚钱的方式了。

而此时,陈炳锡已经二十多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家里穷,但依然有人喜欢他,而且这个人是村里有名的漂亮姑娘:陈宝玉。

陈宝玉比陈炳锡小5岁,她面容姣好,身边一直不缺追求者,但是陈宝玉喜欢上了贫穷的陈炳锡。

为了嫁给陈炳锡,陈宝玉与反对婚事的家人大闹了几场,在几次三番的软磨硬泡下,两人终于结婚了。

初次贩毒

陈炳锡和陈宝玉生过一个女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情况不好,夫妻俩只能狠心将她送走,后来生活条件好转才接回家。

而陈炳锡生活变好的开始,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家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

虽然陈炳锡没钱,但是他对金钱的渴望异常强烈,索性到处借钱,承包了村边的服装厂,希望靠经营服装厂赚钱。

当时,只要有人卖东西,不管买不买总会有人问价。

而衣服又是生活必需品,虽然不像米饭和馒头那样频繁购买,每到两季交替时节,需求量会以倍数增长。换句话说,陈炳锡生产的衣服其实是不愁卖的。

几年后,陈炳锡还清了债务,手上的钱越来越多,再也不是村子里最穷的人了。

有了钱的陈炳锡不再满足于在村子周围找赚钱的机会,而是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将目光望向更远的地方。

后来,陈炳锡在普宁买了两层楼,并在包下了楼下一间商铺,转而开始做观赏鱼店。

普宁的地理位置偏南,气候十分适合饲养观赏鱼,连冬天最冷的季节也很少低于10摄氏度,后期投入的维护费用要比北方低很多。当时陈炳锡考虑卖观赏鱼,是一件极为正确的选择。

随着陈炳锡赚到的钱越来越多,见到的人也越来越杂,在他看来,能帮他赚到钱的都是朋友。就是这个想法,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有一天,一位朋友约他出来,并表示有一个大单子可以做,利润绝对比卖衣服和观赏鱼更赚钱。

最初听到朋友的话,陈炳锡半信半疑,但抱着一丝希望,他还是答应了朋友的邀请,晚上去约好的地点见面。

陈炳锡来到约定的酒吧,走进一间包房。在这里,他见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

只见对方的表情有些僵硬,他知道朋友说的大生意肯定与这些人有关,而把人叫到酒吧包间谈生意的情况可不多见面。

很快对方说明来意,想和陈炳锡一起赚钱,而售卖的产品并不是普通的日用品,也不是什么观赏鱼,而是不能见光的物品。

陈炳锡听后,明白了其中隐含的意义,不禁犹豫起来。

此时,朋友悄悄把利润告诉了他,陈炳锡终于恍然大悟似的瞪大眼睛,掩饰不住的惊喜简直要溢出来。

对方看着陈炳锡的表情,知道他肯定会入伙。毕竟,像陈炳锡这种见钱眼开的人,怎么会拒绝这么大诱惑呢。

出于安全考虑,陈炳锡第一次贩毒的数量很小,交易方式也很隐秘,他想尽办法伪装自己,最终顺利完成了第一笔交易。

他拿着手里的钱既紧张又激动,这些钱可比他卖观赏鱼赚得多太多了。他每个月只做几次这样的私活,完全抵得上做好几个月的观赏鱼生意。

很快,陈炳锡的第二次毒品交易也顺利完成,紧接着是第三次、第四次...

随着交易次数增多,陈炳锡已经没了之前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和自信。

用一小包毒品换一摞钞票的日子似乎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陈炳锡一直都明白毒品是违禁品,而吸食毒品就是透支生命,所以他只是卖毒品,但自己从来不用。

他知道这些毒品会进入某个人体内,让大脑致幻,毒品侵入体内后,身体器官发生变化,并随着吸食次数增多而出现一系列后遗症。

就这样,陈炳锡一边时刻提醒自己毒品的危害,另一边频繁把毒品卖出去,赚着违法的钱,无情毁灭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美好人生。

随着赚到的钱越来越多,陈炳锡的欲望不减反增,他觉得只是做个二手贩子太吃亏,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只有自己制作毒品,才是真正的暴利。

正当他想着更大的犯罪行为时,一个人帮他实现了这个想法。

疯狂毒贩

年,因制毒被通缉的刘招华逃窜到普宁,开始了再次制作冰毒的计划。

但刘招华既没有制毒资金,也没有足够原料,只靠脑子里的想法肯定不能制作毒品。在普宁游荡了半个多月后,他听说到了“陈炳锡”这个名字。

那时候,陈炳锡在普宁很有名气,但凡做违法生意的人都知道他的手段。

很快,刘招华找到陈炳锡,表明自己的来意,希望对方愿意帮忙。

彼时,陈炳锡的观赏鱼生活越做越差,他甚至已经有放弃的念头。

那些日子靠贩毒赚到的钱根本不允许他还做观赏鱼这种出力赚小钱的工作,而他也正在思考自己做毒品赚钱。

刘招华的到来让陈炳锡喜出望外,如果他们真的能生产出冰毒,那陈炳锡可以赚更多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果说刚开始接触冰毒的陈炳锡还瞻前顾后,并对吸毒者有一丝同情,而遇见刘招华之后,陈炳锡彻底被金钱迷住了,他甚至觉得刘招华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

陈炳锡在普宁的固定产业有两层楼,一个沿街房和一个工厂。

虽然这段时间卖毒品积累了一些资金,但是他没有用在其他地方,而是都存起来,为以后的制毒工作做准备。刘招华与他达成合作关系后,陈炳锡开始物色制毒地点。

虽然陈炳锡在普宁有一定资产,但是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根基不深,没有完全在城市中站住脚跟,两层楼和观赏鱼店都不能作为制毒场所。

只有老家那一亩三分地大致是自己说了算,而且他从小在那长大,对人和事特别熟悉,选择在老家制毒特别合适。

当陈炳锡回到老家赤水村,向村长说起想开办手袋厂的想法时,对方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千恩万谢,并表示完全支持陈炳锡的决定。

此时村长绝对不会想到陈炳锡所说的手袋厂根本就是烟雾弹,骗局背后是不能见光的制毒厂。

村民们还把陈炳锡当成了善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炳锡腰上的钱越来越多,大家反而认为他是好人有好报。

在朴素善良的乡亲们眼中,陈炳锡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每年都会向家乡捐钱,而且一捐就是上万。

而陈炳锡之所以经常做慈善,是怕做坏事太多遭报应。

陈炳锡便不停捐钱,不只给家乡捐,还给附近的寺庙捐。渐渐地,庙里的僧人都认识他了。

由于之前陈炳锡的慈善背书,手袋厂建成那天,村长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而此时陈炳锡正幻想着的大量冰毒从机器里冒出来,装上车,飞一样到达世界各地,变成小山一样高的钞票。

面对村长的善意,陈炳锡心里一高兴,顺手捐了十几万给了福利院。

福利院和手袋厂只隔着一个鱼塘,不管从哪座建筑向对面眺望,都能看到另一边的状况。

但是手袋厂常年紧闭门窗,村子又离手袋厂有一段距离,所以只要没有突发性意外,制毒的事情很难被发现。

合作伙伴刘招华不是化学系学生,本身也没有上过大学,手上的功夫一半靠琢磨,一半靠道听途说。

虽然他一直梦想着自己做出冰毒,但成功率并不高,甚至有一次还不慎泄露了毒液,差点被人发现手袋厂里的秘密。

世界毒枭

年5月—6月间,刘招华帮陈炳锡制造出00千克冰毒,而陈炳锡则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将这些毒品都变了现。

看着源源不断的钱像千万条河流进入大海一样收入自己的腰包,陈炳锡心中越来越激动,对刘招华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在他看来,只要维持好现在的状态,自己很快会成为世界级大毒枭,手里的钱能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

幻想归幻想,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

有一天,福利院院长忽然来找他,说鱼塘里的鱼死了,鱼塘主来福利院举报他违规排污。

陈炳锡听后的大惊失色,赶紧去排污口查看。

果然,污水排到墙外,在出水口堆积成一个小水窝,多出来的水把小水窝冲开一个缺口,更多的污水则顺着缺口一直往外延伸,弯弯绕绕流到了鱼塘里。

废水一进入鱼塘,清澈的水便开始浑浊起来,并伴随着奇怪的味道,污染了鱼塘水。

污水中的化学混合物影响了水里的生态,鱼的组织器官受损,最终导致死亡。

陈炳锡明白事情的原委后,立即找鱼塘主协商,不管对方出什么条件,他都一口答应下来。

为了封住对方的嘴,陈炳锡提出,只要鱼塘主不再追究责任,他愿意支付更多赔偿金。

鱼塘主听后喜出望外,马上满口答应下来,承诺不对任何人提起鱼塘死鱼的事情。

陈炳锡默默长吁一口气,一颗揪着的心终于落了一半。

经过这场小风波,刘招华如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在这制毒。

他原本就是在逃人员,如果碰巧被人认出来,或者不慎卷入任何风波,等待他的只会是牢狱之灾。

为了稳住刘招华,陈炳锡把工厂搬到了甘肃。

当时的甘肃民风淳朴、治安相对宽松,而且这里土地广袤,经常要走很久才能看到村庄。

陈炳锡直接买了一家废弃的工厂,将病毒和物料都搬了过来。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刘招华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制造毒品中,只要陈炳锡提供足够原料,他便不停地生产毒品。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招华生产了12.6吨冰毒,其中大部分的精度较高,价格自然也比普通冰毒更贵。

根据粗略估计,刘招华制成的毒品可以卖出55亿美元高价,这相当于一家中型企业的市值,而这些冰毒也超出了当年查货毒品的总量。

如果这些冰毒流入市场,将会毁掉成千上万人的一生,而这些人的家庭也遭受毁灭性打击。

陈炳锡很清楚毒品对人的毁灭性打击,看着这些堆积如山的毒品,心中既激动到颤抖,又隐隐有些后悔。他在贩毒方面赚到的钱越多,去烧香拜佛的次数也越多。

陈炳锡每次进寺庙时都是眉头紧锁,把买毒品赚的黑钱扔进功德箱之后,心里会舒展很多,转而更变本加厉地销售毒品。

在它看来,佛能抵消他的罪,只要拿出一点钱打发一下,自己马上变回好人。

被欲望蒙蔽双眼的陈炳锡殊不知,自己这种毫无底线、嗜血如命的行为,不仅不是对佛祖的虔诚,反而是对佛教精神的玷污!

佛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鬼迷心窍的陈炳锡,显然忘记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年11月4日,警方在追踪谭晓林犯罪证据时,于广州仓库发现了.2公斤海洛因。

而在对隔壁仓库进行排查时,让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缉毒警察打开仓库时,发现里面是清一色的冰毒,从下而上堆到了顶部,每一层都摞地满满当当,想要插进一只手搬下来都费劲。大家把毒品搬出来,统计出这批冰毒的总重量达到了11.08吨,其体积更是摆满了整个篮球场。

如此巨大的数量,在我国禁毒历史上极为少见。

为了找到谭晓林的犯罪证据,警方筹划了相当长时间,而此时收网带出来的大鱼让人既兴奋又担忧。

兴奋的是,更大的贩毒团伙露出马脚,缉毒成果将迎来新的高度。

担忧的是,如此之多的冰毒就这么放在码头上并不常见,说明贩毒分子有成熟的货品来源或者销售渠道。

这些冰毒引发的社会影响必然不小,而这些冰毒会不会只是贩毒团伙的一个小部分,贩毒分子到底还在其他地方藏了多少冰毒,这些都无法捉摸。

在对谭晓林审讯中,警方顺藤摸瓜找到了赤水村,并在粪坑里又找到了一吨冰毒,而贩毒的主要人员陈炳锡早逃到了泰国。

陈炳锡伪善的面具终于被戳破,关于福利院和开办工厂都是哄骗别人的烟雾弹,捐款和烧香拜佛只是自我安慰的方式。

而之前被蒙在鼓里的村民简直不敢相信陈炳锡的真实面目,甚至有的人还坚持认为他骨子里是个好人。

与此同时,位于泰国的他已经拿着假身份证和名字在大街上游逛。

炎热的天气晒得人脊背发烫,炎炎烈日下,他抬头看看天,眼角很快捕捉到不远处闪动着金光的寺庙。

当时人潮涌动、汽笛齐鸣,不同汗水相互交叠,共同组成了一个荒诞而虚幻的场景。

陈炳锡嘴角抽动,下意识地走进寺庙。

穿过一重重门、路过一个个信众,心中好像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似乎只要跪在地上磕几个头,自己的灵魂即可得到救赎,死于冰毒的人会一个个宽恕他的罪过,人世间的善恶再也不会互相倾轧他的人性。

年,陈炳锡把带出来的钱都花光了,只能让哥哥打钱过来。

而警方一直严密监控着陈炳锡家人的一举一动,终于发现了他的踪迹,随即派人去泰国调查。

警方搜寻了陈炳锡电话号码的归属地,并将搜寻范围缩小到固定的城市,再到热闹的街道挨个询问,试着从需求量频繁的饭店和商超开始排查。

结果没有人认识陈炳锡,甚至连喜欢打听闲事的老人也没见过陈炳锡。

虽然警察没有在繁华的街市找到线索,但是在寺庙的捐款记录中找到了陈炳锡的名字。

陈炳锡可以用假的身份躲避追捕,但无论如何都不想用假名字烧香拜佛,他怕自己的功德积累到别人身上。

这天天气晴朗,街市上依然交织着各种各样的嘈杂声和奇怪的味道,而陈炳锡不需要再去寺庙积攒功德了。警察在饭店抓到他时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今天是几号吗?”

他在心里算了一下,长叹道:“老天爷都不帮我,运气走到头了,整整四年了。”

陈炳锡逃窜了四年,身上背的却是一条条人命和支离破碎的家庭。他的毒品毁灭了很多人的生活,这绝不是逃亡四年能弥补的。

年,陈炳锡正式执行死刑,自称最大毒王的他终于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死亡前一刻,他再三叮嘱家人要好好生活,不要做犯法乱纪的事情。

可能只有在临死前,他才又变回了一个清醒的人、一个试图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勤劳少年、一个让陈宝玉一见倾心的干净人。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间也不会倒流。

结语

陈炳锡死不足惜,因他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会随着一场死刑而告终。

陈炳锡之死告诉我们,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任何企图挑战法律权威的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愿所有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6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