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育才学校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食品。蔡朝元林春晓摄
教育部近来发文,要求全国中小学自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增设一门劳动课程。对此,我市不少师生和家长都表示期待,有些中小学校已先行先试,多途径探索为正式开课做准备。
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学校该怎么进行?目前各学校准备情况怎样?有哪些经验可帮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近日记者深入我市多所学校采访,了解劳动教育的推进情况。
“创新型劳动课”体验发明乐趣
5月24日,记者采访揭阳华美实验学校教师钟志勇,谈及即将开设劳动课,他表示早该开这门课了,这种很深的感触来自该校近年来开展小发明活动带来的丰硕收获。
该校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小发明活动,均在课外时间进行,每次2小时,中小学生都可参加。内容是开展各种小发明和讲科学创造理论课,由钟志勇等教师负责,地点为校内科技馆。这种特殊教学被称为“创新型劳动课”,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是学校探索新时期促进学生成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自开设“创新型劳动课”3年多来,先后有超过千名学生参加,均有很大收获。在这里,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各类小发明项目,学习相关的新知识,与小伙伴齐心协力,培养了团队精神,还懂得变废为宝,将别人废弃的包装材料、塑料瓶、玩具等东西,利用起来作为实验材料。
可喜的是,多名荣获国家、省级发明和科技创新奖的学生,不仅学习上有出息,在校内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回家后也乐意帮干家务,在成才路上阔步前行。此外,该校近年来还开设另一个劳动课堂,组织学生课余练剪纸、制灯笼、造风筝,在动手中锤炼艺术素质,为今后成才铺路。
“特色劳动课”加强感恩教育
得知下学期要专门新设劳动课,普宁市育才学校师生非常庆幸自己比别人先走了一步。
5月19日,记者走入该校采访,校长苏华敏从手机上翻出近年全校开辟“特色劳动课”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记载。包饺子、制汤圆、炒菜等一个个画面和精彩文字,真实再现师生们劳动时挥洒的汗水和收获时的欢颜。
这所全国民办先进学校,从学生首次走进校门起,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让他们干力所能及的活。近年来,该校从3年级以上学生抓起,在每年农历象征团圆的冬至这天,全校统一以每个班为单位,集体制作汤圆,学校提供食材,教师和食堂工作人员指点,由学生自己制作汤圆。同时,每年不定期以班为单位,学生集体包饺子,仍由学校提供食材和指导教师。另外,学校还适时组织这些学生,回家做“一道有感情的菜”给爷爷奶奶或父母吃。
开辟多种形式的“特色劳动课”,使广大学生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到做饭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父母等长辈,并且在与大家共同劳动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热爱集体的情怀。
班女生林佳琪按学校要求回家“做一道有感情的菜”。她选择番茄炒鸡蛋。起初以为很简单,不假思索把食材倒进锅里,点起火就开始炒。哪知,水放少了,火候又大,一下子炒焦了。随后,她在妈妈指点下再做一次,掌握了正确技巧,终于做成了人生第一道菜。爷爷奶奶和父母吃后都夸好吃,使她兴奋得蹦跳起来,体验到平时母亲给全家人做饭的不易,也感受到烧菜也有一套知识和技巧,不学不行。
“才艺劳动课”培养自信品格
5月26日,记者到达日新学校时,该校5(1)班班主任李思园正在录制她与全班同学共同制作折纸艺术的视频,准备供下学期开设劳动课时播放。
“新设劳动课很好,像我班每个人都可把裁剪出来的玫瑰花,染成各人喜欢的黑、红、紫、白、黄等色彩,也可将众多单朵的花包装后用胶水粘贴成一个大花篮,写下不同的祝福语,变成一件可摆放、可送人的艺术品,这就是劳动的价值。下一步,我还会在上劳动课时,展示泥塑、插花、剪纸等制作艺术。劳动创造美,也给教师们一个全新的展示才艺、传播正能量的舞台。”李思园说。
校长汪伟军谈到,该校多名小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父母外出工作和经商的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在揭西较大。开设劳动课后,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这些留守儿童尽快学会更多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早日自立自强和成才,并为家庭减少负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