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天然存在的垄断以及在普通大众心中,省城就代表省;地级市主城区就是一个广域市的象征;说到某县,县城才代表这个县;不是县城的乡镇只能代表它自己,无法为整个县代言。
省城、市区、县城、乡镇和村子之间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但是在地理空间上,他们实际上都是相互独立的生存单元。省城是超大生存单元,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人口五六百万!一个自然村则是最小的生存单元,面积零点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县城属于中等人口聚集单元,面积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人口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差异最大!
县城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第一站,是大多数农村孩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基地。县城是功能齐全的城市,具有城市的大多数优点:生活方便,舒适,安全,整洁,而且物价低,只要有一份工作,日子都过得不错。
当然这些优点都是与农村生活相比得出的结论,即使到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城乡差距还是非常大!依靠城市工业文明的优势碾压相对落后的农业文明获得优越感,是县城居民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
普通人要想在县城生活,只要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日子就很好过!但是,对于在县城及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真的很难。
所以,对于县城的评价,有怀念的,也有憎恨的,还有又爱又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怀念县城的都是既得利益者。要么有钱,衣食不愁,优哉游哉;要么有权,呼风唤雨,志得意满;最不济有一份工作,或者有一份事业,有着稳定的收入,过上安稳的生活。
说县城不好的,肯定没有享受到这个城市的红利。要么在县城里事业发展受挫,无法挣大钱,看不到发展前景;要么无权无势,受尽白眼,备受欺凌:要么没有稳定工作,收入不稳定,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如果返回农村生活,他们由绝对不愿意。
什么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端无法创造太多的就业机会。县城人口少,自然需求就少,消费量太低,无法支持太多的供应商。如果充分竞争,大家都没得吃,谁也无法持续经营!只有形成垄断,经营者才能获得利润。下面举例说明:
村子里的第一家小超市,收入肯定能养家糊口,如果出现第二家,村子的消费量并不会上升,两家平分。第一家由于销量减半,利润至少也减半,日子不好过,肯定对第二家恨之入骨!如果打得过,早就动手了!既然不能动手,那就开始竞争:降价促销,诋毁对手,好不热闹!一通操作下来,算算账,还不如不折腾!经营几年,两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总有一家熬不过去,关门了事。垄断就此形成。与此类似,小饭馆、理发店、诊所也存在相同的命运。
乡镇驻地人口较多,消费量大,类似的小超市可以容纳很多家,甚至中型超市也能生存!但是也只能养活一家。
县城人口多,小饭馆,美发厅,小超市随处可见,主要靠经营水平赚钱。但是大型超市、大型酒店也就能存在一两家,再多一家都不行!只能形成垄断才能生存。
所以,县城的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很有限。
二,生产端无法创造太多的就业机会。县城这样的小城市层级很低,属于城乡结合部,多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集散地。县城可控资源少,产业低端且规模小,无法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高薪的职位更是凤毛麟角。
过去交通不便,县城的各行各业有一两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就可以满足县城需求,而且规模都很小。除非产品具有独特优势,可以远销外地,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大。
现在各地交通条件逐渐改善,位于大城市生产的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县城,质优价廉!农村的农副产品也可以直接进入大城市,不需要在县城进行分拣或加工。县城企业因为产品没有竞争力,也做不了中间商赚差价,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破产关门了事。只有供水供电供气等与民生相关的公用事业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很多县城彻底成为消费型城市。可见,县城的第二产业叶无法提供太多想法就业机会。
三,体制内就业机会很少。一般说来,省级机构的高端职位面对全省人才开放,谁都可以参加!但是中低端职位很可能只招聘省城居民,什么原因?成本控制需要。所以省城居民可以参加省级、市级、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机构的招聘活动,就业机会非常多!同理,地级市主城区的居民可以参加市级、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机构的招聘活动,就业机会就少很多!
但是到县城这一级,县城居民可以参加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机构的招聘活动,就业机会非常少。
至于乡镇和村庄的工作机会?有地就有事做,没地就是无业游民,到处打零工,吃了上顿没下顿,不提也罢。
就是这样的形势,好位置总是僧多粥少。层级越低,竞争越激烈。要想取得好位置,没有一些特别手段是不行的。这就逐渐形成工作机会的垄断。
三,营商和就业环境缺乏竞争力。县城远离权力中心,天高皇帝远,监管很困难,操作空间大,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很难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充分的竞争机制,普通人创业很难,创新不易,基本上没有发展的机会。
四,县城生产人才,但是留不住人才。从个人成长环境上看,县城居民拥有与大城市一样的上升通道,理论上也可以实现阶层提升。这个上升通道就是高考。中国的高考是最公平的,底层民众如果想向上走,这就是最容易的路径。这些人才去了大城市读书,毕业后基本上就不回来了。这就是县城人才流失的主要渠道。没有人才,就很难有创新,也就很难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从对待竞争的态度来看,大多数人不喜欢竞争,尤其是农村人。农业生产者不喜欢竞争,本来搞农业就是靠天吃饭,与天斗与地斗,风险已经很大,有了好收成,就是成功!应该好好休息,来年再战。非要节外生枝,人与人之间再干上一仗,还让不让人活了?所以农业不能采用工业和服务业一样的市场自我调节、自由竞争的模式,必须特别关照,给予补贴才能存活下去。
推而广之,在其他行业,农村人也不喜欢竞争,只想轻轻松松经营。显然,形成垄断经营最好。
人口越少的生存单元,就越容易形成垄断,而且所有产业都容易形成垄断!
县城居民多是农二代,还打着深深的农村烙印,身上还有小农基因,害怕竞争,喜欢垄断,而这样的垄断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是获取超额利润。如果大家实力相当,实在无法形成垄断,那就妥协,划分势力范围,来个小范围的垄断,其实也是平均主义,大家和和美美过日子。
六,由于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利差越来越少,县城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县城这样的小城市,大多数是依靠获取城乡之间效率差距形成的利差而存在。
这句话比较绕口,需要举例子说明:地瓜在田间地头收购价是三毛钱一斤,这是农村获得的收入。进入超市卖一块,中间的七毛钱就是县城挣的钱。农村支付的电费医药费上网费,农村购买的一切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都是城市赚农村的钱。县城吃的是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的价格剪刀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县城出现全方位垄断,事业发展机会和工作机会都把握在县城的上层,也就是的特权阶层手中。平头百姓是很难获得出头的机会,很难找到发展机会,很难获得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这种一眼看不到头的生活,不值得持续,年青人都收拾行囊去大城市看看。很多人才不愿意留在县城,宁愿去大城市漂泊。所以县城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更没有创新。
如何消除县城存在的全方位垄断?如何振兴县城经济活力呢?思索很久,也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第一,做大县城规模,增加人口。就等于做大蛋糕,增加社会消费量,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
第二,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县城。也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留下来发展,吸引更多的产业入住。
实际上,无论怎么折腾,由于效率驱使,这个世界将越来越集中,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都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是大鱼,中等城市是小鱼,县城是虾米,农村是浮游生物。以往的食物链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每一级都有活路。现在的大鱼都是杂食性的,不讲武德,小鱼、虾米和浮游生物都可以吃!小虾米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了!如果没有像贵州省仁怀县拥有茅台酒那种不可复制、永久使用的独门绝技,可以留住人口、留住产业,大多数县城命运堪忧,势必走向衰落、萎缩和消失。
最后,我们来看看人口和国土面积相当的两座城市的部分基础数据:
海口市,省会城市,陆地面积.49平方公里。年统计常住人口.79万人,户籍人口.61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亿元。
广东省普宁市,县级市,面积.05平方公里。全国第一人口大县,年常住人口为.32万人,户籍人口为.31万人。年GDP总量为.58亿。
可以看出,海口户籍人口其实不如普宁,少16万!
但是海口流入人口近60万,而普宁流出人口36万!一个进,一个出!普宁的常住人口反而比海口少20万!
GDP总量相差上千亿,普宁仅仅是海口的三分之一强。这是为什么?
城市层级决定城市的命运,作为省会的海口市,可以全方位碾压普宁市。
大家怎么看?